Sent to you by 60 via Google Reader:
via 东西 by MINDY O.Y. on 12/12/10

Gilles Sabri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崔永平站在表演皮影戏的小剧场旁,小剧场设在他的住所里。
Gilles Sabri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来参观的人中,80%是外国人。"崔永平的妻子王淑琴说道。
北京崔永平艺术博物馆里展出各种各样的皮影人,其展品之丰富齐全,堪比卢浮宫的绘画藏品。
人们可以在这领略到明清两代的皮影人;装束装备精致到位的各类人物动物造型,如新娘、新郎、战士、朝臣、神灵,龙、鸟、豹、马和鬼魔等等;还有各式皮影丑角人物、以及明代"十八层地狱"皮影中的刀锯和拔舌酷刑。展出的藏品共1万件。其它的12万件藏品存在库房里。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再找不到同样的藏品。
但参观者寥寥无几。
"这个月,你是第一位来参观的。"崔永平在11月中旬接受采访时感伤地说道。他是博物馆的创办者兼馆主,博物馆也是以他命名的。
"来参观的人中,80%是外国人。"崔永平的妻子王淑琴说道,她也兼任馆主。
北京有着各种光辉闪耀的博物馆展品,如坦克、第四世纪冰川时期的遗物和电话卡。崔永平和王淑琴也梦想着能在这座城市展出代表中国文化的古老艺术。但政府不感兴趣。
所以,崔永平的博物馆最终坐落在北京南城一个脏乱的小区里。他们住在一楼的一个套间里,隔壁的两个套间则被改建成七个房间作为展厅,房间里散发着潮湿味儿。有些皮影人被封上一层薄膜以防沾上烟尘 。还有其它东西摆在曾放着厨房炉具的地方,点缀着置于其上的排风罩。
但或许这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崔永平和他妻子打算带着所有皮影永远离开中国。
"这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65岁的崔永平说道。尽管中风使他右手偏瘫、说话困难,但他仍然很有活力,很健谈。
他们的故事令人悲伤。但悲伤之余,却满载着爱。无论是曾经的身强力壮,还是现在的疾病缠身,整整50年的激情,撒落在中国各地,上过高山下过小村,停留在文革时期的炼钢厂里,萦绕在欧洲的舞台上。
但促使崔永平夫妇移民的原因,不在于中国人的品味变了。而是因为他们觉得,他们的爱,他们两人毕生的工作,没有得到尊重。
"我开博物馆,因为我想鼓励这项艺术,我希望它能再度受到欢迎。"崔永平说道。但是,"在中国,人们不再学习古人的东西。现在流行说'O.K.'、麦当劳、芭蕾和流行歌曲。"
他们的故事从1961年说起。
那年,崔永平和王淑琴在北京皮影剧团相遇。皮影剧团是当时北京的主要剧团之一,约有30名演员,他们俩就在其中。王淑琴当年18岁,是新学徒。而崔永平16岁,一表人才,只学习了一年,技艺提高很明显。
皮影戏要求高技艺。表演看似很简单:一张薄薄的白布作为屏幕,白布后面放一盏灯作投影用,还有皮影人。表演时,皮影人贴近屏幕,动作由安在皮影人身上关键部位的棍子来操纵。观众看到某种动画,色彩丰富的形象在布上跳跃飞舞。但这些表演背后的技艺,是肉眼看不到的。
Gilles Sabri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崔永平和王淑琴之间的关系慢慢增进。"他是男演员中最棒的,而我是女演员中最好的。"王淑琴说道。
文化大革命爆发了。1967年,剧团的人分散到全国各地。崔永平和王淑琴结了婚,被分配到北京第一炼钢厂。崔永平负责铲煤,王淑琴负责观察水泵。他们前后诞下一男一女。文革间皮影被当作是反动标志而遭受破坏。崔永平夫妇集有100个皮影人,那是始于前一年的收藏而得的。他们把自家地板的砖块挖出来,把皮影藏在砖块下。
恐怖的文革在1976年结束了。三年后,崔永平和他的妻子离开炼钢厂并挖出藏品;北京皮影剧团幸存下来的人重聚一堂。1983年,他们在德国、奥地利、法国和意大利的45个城市成功进行巡回演出。那掌声如雷啊,崔永平伤感地说道。
随后,在巴黎的一场演讲中,崔永平想表达他对皮影戏的看法,却遭到挖苦,因为有人觉得他缺少专业背景。"教授转身说道,'你不能做演讲。你有博物馆吗?'"王淑琴说道,"我们很气愤。"
而事实上,中国极少(如果有的话)有皮影博物馆,曾有的几十个皮影展都在其它地方举办。崔永平说他回到北京后,主动提出协助政府人员筹备皮影展。他们满口热情地答应了。"我从没再收到他们的音讯。我告诉自己,'我在一天天变老。忘了吧。我自己办一个。'"崔永平说道。
接下来的15年,崔永平走南闯北,每到一地,便讨好当地的宣传部和文化部的官员,询问镇上哪里有皮影人。
崔永平夫妇的藏品数量迅速增加。他们从河北的一村庄中搜集到一套明代描绘18层地狱酷刑的皮影。在另一村庄的垃圾堆里,他们找到一扎讲述二战时中国抗日的皮影。
1993年,47岁的崔永平患上严重的中风。五个月的住院治疗后,他只能靠轮椅行动。但到了1995年,他不顾偏瘫的右手,再次背上背包上路,2000年结束收藏之旅。三年后,政府同意准许私人创办博物馆。王淑琴说,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在2004年开放时,八位政府专家称他们亲眼看到这些藏品时感到大为惊奇。
那是他们最后一次和政府接触。"从开放那天起,再没有人来过。文化部部长从没来过。他们从没给过我们任何支持。"王淑琴说道。
但他们靠退休金和出售手工皮影继续维持。可中风让崔永平变得虚弱。王淑琴也越来越感觉到他们年岁在长。
所以他们计划去找他们的儿子崔军(音,Cui Jun),他在2000移民纽约,在曼哈顿开了家餐馆。到那之后,夫妇俩再找个地方,让他们的艺术得到欣赏。
他们的移民申请使崔永平想起了他在中国各地的艰难跋涉——七年里,无数的申请、繁缛的手续和漫长的等待。
一直到上个月,申请似乎越来越没希望了。
"他们仍热爱这些艺术,热爱和皮影有关的事。但现在移民很难。总有人在失业。而且他们已经年过65了。"崔军的妻子米卡•萨布里(Mika Saburi)在11月中旬在纽约接受电话访问时说道。
不过,漫长的等待在11月29号画上了句号:他们的签证通过了。对王淑琴来说,这一刻来得太迟了。
"我想尽快移民,我手头上有张美国博物馆的清单。到美国后,我逐一拜访。"王淑琴说道。
"要是我死了,这门艺术将会怎样?"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东西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